-木活字- 木活字,世界印刷術的“活化石” ? 北宋畢升發明的泥活字,成為了活字印刷的開端,之后又發展出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對后世影響最大。據考證,木活字印刷術最早是由著名農學家王楨于元代大德年間發明。因其取材簡便、制作容易,所以在之后的古代中國得以盛行。 福建寧化縣和浙江瑞安的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術,是已知的我國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堪稱世界印刷術的“活化石”。 福建寧化 木活字印刷術 ? 活字印刷,即是運用可移動、可重復使用的字塊,來取代手抄和雕版。在古代,它的高效領先于世界,但在當代,它仰仗的卻是國人對宗祠文化的敬重。 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寧化木活字傳承人邱恒勇就坦言,現今,木活字印刷仍主要用于印制宗祠族譜。 浙東南、閩西北地區自古以來一直是移民社會,背井離鄉的居民對宗族血脈格外重視,家譜每三十年要翻印一次,近幾年更加頻繁,一些富裕的家族會每過10年就組織一次修譜,因此木活字印刷技藝得以在這里流傳下來。 ? 【木活字】印刷步驟 福建寧化縣的木活字印刷完全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工藝,完整地再現了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一一活字印刷的作業場景:刻字、檢字、排版、校對、印刷、打圈、劃支、填字、分譜、草訂、切譜、線裝等二十道工序,是活字印刷術源于我國的最好實物證明。 而經過木活字刷技藝制作的家譜的保存時間通常都是普通書本的十倍。 ? 因家族傳承,14歲就開始學習木活字技藝的邱恒勇,提起木活字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與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也提出了他們目前的應對舉措。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靠口授和練習傳承的手藝在不斷消亡。同時“非遺”這個頭銜也常常遭到投機者的濫用。正如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馮驥才所說:“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每分鐘都在逝去,民間文化每分鐘都在消亡。” 這種消失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勞作似乎沒有殺傷力,但對于一個民族的生存精神和實踐智慧來說都是巨大的傷害。 因此,邱恒勇帶上木活字,走進了各大文博會,吸取文創發展的新思路,同時跟進時代的發展,開通了電子商務平臺,將木活字技藝轉化為工藝品,讓傳統技藝走進尋常百姓家。 如今,木活字印刷術已經成為了獨特而純樸的文化,而只有真正讓傳統與時代結合,才能解決傳統技藝所面臨的窘境。 留住手藝的印跡 以手而綻放的技藝,直抵內心的質感 溫度、情懷,你的無言之美 我唯有驚嘆 身體與工具的磨合,手與藝術的相融 時間從手指尖流逝,那極慢,極認真的沉淀 才是本真的模樣 ? |